好用的足球竞彩app

高教视点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是我国工程教育界多年努力的结果。


    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研究生60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同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加大了软件、集成电路、水利、地质、煤矿、核工业、信息安全、动漫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层次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带领下,新一代年轻工程科技工作者已经成长起来,在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嫦娥工程等一大批举世瞩目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参与神舟七号、八号、九号飞船以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都是我国培养的优秀创新人才。


    面对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在思想理念、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入改革。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工程教育的评价体系与政策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工程教育环境建设需进一步强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领工程教育改革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四化同步”发展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培养未来工程师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改革试点项目。


    2010年6月,“卓越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主要任务是探索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各相关部门建立了协同育人机制。国务院20个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实施“卓越计划”。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制订了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制订了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土资源部、国家地震局、中国民航局等部门均将“卓越计划”纳入了行业人才发展规划,确定了相关领域的工作组。天津、辽宁、江苏等省市相继启动了省级“卓越计划”,出台了省级支持政策。目前,已在194所高校中的1212个专业或学科领域(824个本科专业点,388个研究生培养项目)进行试点。参与“卓越计划”的在校学生人数达13万余名。参与计划的企业达到6155家,其中大型企业3779家,高新技术企业2983家。2012年,教育部等23个部委(协会)联合批准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626家企事业单位作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同时,北京、辽宁等多个省市也建设了一批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在多个行业部门(协会)、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积极进展,工程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计划参与高校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人才联合培养工作,学生通过三年校内学习和一年企业学习,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通过在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学生在企业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已经把人才培养看作关系自身发展的大事,把参与人才培养作为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由用人单位转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通过校企的深入合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毕业生也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


    例如,广铁集团与中南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的合作协议,致力于培养“工程一线下得去,能力全面适应强,功底扎实后劲足”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军人才,满足了企业对复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空军联合开展国防生卓越计划试点,采取“3+1”衔接融合培养方式,学生的军事素质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30名国防生全部申请到艰苦边远部队工作,受到部队用人单位的欢迎。为此,今年解放军四总部和教育部联合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提高了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计划参与高校以国际化的标准为引导,积极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人才搭建平台。通过拓展教师、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形式、数量和规模,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及交流能力,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因特尔、惠普、思科、甲骨文、德州仪器、微软等跨国企业认为,“卓越计划”有利于培养跨国企业所需的国际化工程人才,积极与高校合作,主动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例如,西南交通大学针对国际高速铁路急需人才需求,积极与国际铁路联盟开展深度合作,吸引了美国、巴基斯坦等国的学生到中国学习高铁技术,开设埃塞俄比亚铁道高层次来华留学生班,以技术与语言复合、技术与管理复合,培养具有国际工程及管理能力的高速铁路紧缺人才,助推中国高铁进军国际市场。


    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计划参与高校从教师评聘与考核、兼职教师聘任、教师工程经历培养等多个方面制订政策措施。高校优先聘任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安排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授课,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等。目前,企业兼职教师数已达上万人,派往企业挂职学习的高校教师已达5000余人。


    例如,同济大学建立“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增加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上岗前,要经过至少一年半的岗前锻炼和培训。截至2012年底,学校外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94人次,聘请校外企业兼职教师163人参与教学。


    国际同行肯定。2012年,英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委派专家随机选取了太原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参与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三个专业的现场考察。外方专家对我国工程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远超预期水平。专家认为我国部分工科专业在教学条件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平;在改革方向上,推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与国际改革趋势相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与国际基本同步,特别是注重结果导向,以工程系统或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CDIO)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与国际实质等效


    《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该协议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日本等15个正式成员和德国、印度等5个预备成员组成。


    从2005年起,我国开始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成立了由76名教育界和产业界专家共同组成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以及机械类、化工类等14个认证分委员会,分别负责组织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认证工作。目前已对373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工作。


    在推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订的我国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与国际标准紧密对接。补充标准则涵盖了各行各业对各类工程人才的要求,反映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工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有利于不同类型和不同服务面向的学校发挥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


    今年6月,《华盛顿协议》组织召开大会,通过了我国提交的加入协议申请,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迈出了重大步伐。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可以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这将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加入该协议,将促进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华盛顿协议》的标准实质等效,推动教育界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对尽快提升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和职业工程师能力水平,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提升我国工程制造业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将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在工科主要专业领域逐步扩大认证范围,积极采用国际化的标准,吸收先进的理念和质量保障文化,引领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引导工程教育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编辑:覃红梅)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