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北京毕业“寄”:教授客串搬运工 7小时打包3000本书

作者:吴婷婷 应悦 884 发布时间:2020-07-22

今年毕业季,很多高校毕业生因为疫情不能返校,导师、教授、辅导员纷纷当起临时家长,将毕业生滞留在宿舍里的物品无一遗漏地打包、寄送。

北京邮政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已有超过60所在京高校为毕业生寄运行李,完成包裹邮寄量12万余件,预计相关工作将于7月底结束。新京报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了解到,北京高校毕业“寄”自6月底启动,至今仍有不少行李整装待发。

据悉,几乎所有北京高校都召开了毕业生行李打包的“专题研讨会”。由于校外人员无法进入学校,校内工作人员尤其是老师成为“主力”,亲自动手寻找、整理、打包行李。


中国传媒大学老师为学生收拾书籍。受访者供图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提前准备移动Wi-Fi、录屏软件 打包过程实时沟通

“史无前例的全院总动员。”谈起这次毕业“寄”,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晶这样评价老师们的工作。考虑到近期南方多地暴雨,人文学院准备了有防水层的行李袋,用来打包学生的床铺被褥等易受潮腐蚀的物品。打包用的箱子,也会专门垫上一层塑料布用来防水。

接下来是具体的打包环节。老师及学生志愿者以工作小组的形式进入宿舍进行打包,并通过直播形式实时沟通,为此学校提前准备了移动Wi-Fi、可移动摄像头、录屏软件、手机支架等设备。

“整理时按照‘先公共,后个人;先重要,后一般’的原则,逐一核对、分类装箱。”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刘首兵介绍,打包学生物品时,首先要把一个宿舍内的物品分配好,放在公共空间的物品,必须要在宿舍所有人都在线时共同处理。

东西清理完,装箱也是个技术活。邮寄的规定是一个箱子不能超过20公斤,为了平衡每个箱子的重量,老师们研究出一套经验。“箱子底部可以放点书,上面可以放衣服,这样一来可以平衡重量,也能防震。”刘首兵介绍,人文学院还准备了不同颜色的行李标签,贴在打包好的箱子上作为区分。还有一些在本校考研升学、延毕以及在京工作的同学,希望在可以进校之后自己来领取行李,学校为此提供了专门的场所暂存行李。

为了保障学生的隐私,参与打包的老师们都签署了承诺书,未经行李所有人同意,绝不向任何其他无关人员提及“云整理”过程中的物品情况。

为了掌握行李去向、完善后续工作,所有行李的寄件人都登记为刘首兵。目前,已经有不少同学反馈行李已经收到。“几乎所有同学都表示很感动,能听到大家这样说,老师们也感到很安慰。”刘首兵说。

据了解,老师们还在毕业生专用证件材料袋中装入了人文学院2020“廿廿不忘”毕业季纪念品“小扇子+书签”,希望毕业生在打开包裹时,能感受到母校的心意。


为了保护毕业生隐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老师用一些特殊词语替代衣物、书本等。如,“鲜衣怒马”对应衣服、“看尽繁花”对应零碎物品。受访者供图


中国人民大学老师为同学打包物品。受访者供图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行李按衣物、书籍等分类打包 隐私物品可由朋友代领

“寄:所有布料,包括衣服、鞋;床上用品(绿色那个不用)。存:所有书、打印资料。扔:行李箱、床垫、吃的……”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一位老师记录的毕业生包裹清单,上面详细记录了此前沟通的行李处理方式。

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佩洁告诉记者,行李打包前,老师们要先与毕业生电话沟通,让他们梳理一遍宿舍里放着什么东西,哪些寄、哪些扔、哪些存。老师们一一记录,收拾行李时做一些参考。“从第一天与学生沟通寄行李的事到现在,我一共记录了16页笔记,有些还记在了电脑里。”

有的老师还用画图的方式重点标注了学生床铺的位置,以及物品存放的位置。

李佩洁表示,如果有涉隐私的物品,同学会提前跟老师沟通,想让谁去取。“我们提前都提醒了同学,可以委托在校的好朋友代领,也可以委托熟悉的老师去。”有些学院的老师还用非熟悉原则帮助同学收拾行李,也就是说,老师不收拾自己学生的行李,而是请陌生老师代劳,以更好保护同学隐私。

这次有很多年纪稍大的老师参与了行李打包工作。“这些老师自己的孩子都很大了,用他们的话说,都很长时间没有给孩子收拾过东西了,但这次愿意为毕业生‘付出’。”

一次次的视频连线中,老师们将毕业生称为“孩子”。“孩子,你这鞋子还要吗?”“孩子,这书都给你寄过去吧?”收拾行李的过程中,老师们常常得弯下腰,甚至趴在地上给学生寻找床底下的物品。“老师们都特别细心,有些学生跟我们开玩笑说,即使能回学校收拾行李他们也想偷懒不来,因为老师们收得太仔细,又快又好!”李佩洁笑着说。

已打包的行李上,贴上了“鲜衣怒马”“看尽繁花”“乘风破浪”“未来可期”“归来少年”等词语,这是老师和毕业生之间的小秘密。

李佩洁说,学生的行李基本按照衣物、书籍等分类打包,为了方便分辨,老师们想着在外包装上做一些标注。“直接贴上‘衣服’‘鞋子’‘化妆品’显得过于直白,也有些暴露隐私,我们就用一些词语代替。”具体来说,“鲜衣怒马”对应了衣服、“看尽繁花”对应了零碎物品、“乘风破浪”对应了鞋子、“未来可期”对应了书本、“历尽千帆”指代乐器器材、“归来少年”指的是护肤品。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用上行车记录仪 确保物品无一遗漏

北京理工大学确定通过统一快递方式免费给毕业生邮寄物品后,开了多次协调会,还向每名委托打包的学生发放表格,提前摸清贵重物品、重要文件等物品信息。有一位学生就在“贵重物品清单”里列出了“抽屉里的三张银行卡、学生证、一卡通、若干证书等纪念品、书架上一摞有笔记的本子”。

学校决定通过导师负责制,配以学生志愿者的方式,为毕业生们打包滞留物品。为保护学生隐私,还执行了男老师收拾男同学宿舍、女老师收拾女同学宿舍的打包细则。

据介绍,该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参与行李打包的人员包括机关干事、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在校学生等共计230余人。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锋在帮助毕业生收拾行李时全程拿着手机,通过视频方式与学生确认物品。为了录制宿舍整体环境,确保物品无一遗漏,他们还用上了行车记录仪。

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吴芹已经带过14届毕业生,这次也为毕业生打包了大大小小不少行李。说起这次特殊的毕业季,她说,“这是我第一次以这种方式送别我的学生,感觉挺亲切,也算尽到最后的责任。”


讲述

7小时手拉肩扛 帮学生打包3000余册书籍

马子木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研究生,今年毕业。在校期间,他发表了很多学术成果,得到一些奖金奖励,最大的爱好就是用这些奖金购买书籍。因为不能返校,他委托自己的导师、国学院常务副院长乌云毕力格教授帮忙打包行李。

乌云毕力格带着5名老师、1名学生志愿者打开马子木宿舍的大门,只见书柜、角落满满当当都是书籍。“我们一边儿把这些书籍装进纸箱子,一边儿数,总共3000多本,装了52箱。”乌云毕力格说,刚开始,大家还准备将这些书分门别类装进箱子,后来发现这个做法太耽误时间,随即放弃。然后新的问题出现,用大纸箱子装书虽然能装很多,但打包完的箱子死沉死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都很难搬动。

马子木的宿舍位于四楼,大家连扛带推才把书箱搬进电梯,到达一层后,还得把这些箱子搬下台阶,送进车里,非常考验体力和臂力。因为这些书籍要暂存在学校,乌云毕力格和三位老师开着自己的车来回运送数趟,才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从上午10点忙活到下午5点,乌云毕力格和同事、学生志愿者终于搬完所有书籍。

乌云毕力格带了十多年毕业生,这是他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送别学生,“以往都有很盛大的毕业典礼,还有拨穗礼,今年都没法进行了。不过这次给很多毕业生收拾了行李,感觉跟他们的距离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