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今日推荐

韩飞:《航拍中国》:用影像观照祖国大地山河

来源:中国艺术报 ?? 2020-06-22 ??作者:韩飞 浏览量:997

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三季日前播出,这部跨越10个省市区、利用500分钟的4K空中影像打造出的一幅幅流动的中国地图,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领略神州大地的山河美景,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与爱国热情,以至于有观众不禁感慨“看到每一帧画面都想唱国歌” 。

从品牌运营方面审视,《航拍中国》系列已经成为国产纪录片的一个重要IP。该系列作品创新性地以大规模航拍记录营造出一种“鸟瞰美学”,全景式、多层次展现中国广袤的自然地理风貌、历史人文景观及经济社会发展,生动呈现了当下中国的生态之美、发展之美、人文之美、文明之美,其技术手法、呈现视角、叙事风格和观看体验均令观众耳目一新。同时,这种“云端旅游”“空中看景”也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在镜头里,传达出对祖国的由衷自豪和赞美。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传统中,创作者素来喜欢通过对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景观的吟咏来传递情感、寄托精神。在中国纪录片发展进程中,自然风光片和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也一直是重要的题材类型,尤其是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自觉承担起承载民族情感、抒发爱国热情的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形象窗口。

新中国成立初期,纪录片以新闻纪录电影为主要形态,发挥着“形象化的政论”的宣传工具作用。1953年12月颁布的《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包括新闻纪录片在内的电影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工具,新闻纪录片除了及时报道社会主义成就之外,还要有计划地拍摄祖国的美丽山河、名胜、古迹、重要物产和文物。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各地制片厂有计划地拍摄了《杏花春雨江南》《故乡》《颐和园》《北京名胜》《酥油花》等一批风光片和人文地理片,许多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自此,通过拍摄祖国美丽风光和人文景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产纪录片的一种创作观念,并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后,一批热门纪录片如《丝绸之路》《泰山》《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黄河》《唐蕃古道》《蜀道》《望长城》等相继推出,这些片子大都通过对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丝路等文化地理符号的凝视和再建构,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认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借助电视这一逐渐大众化的媒介发挥了民族启蒙作用。如《话说长江》系列被主创陈汉元称为“爱国主义的地理教科书”,该片创新性地以“话说体”介绍了长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呈现了这条母亲河的万千气象及两岸的物产宝藏、风土人情、文物古迹。这部系列片播出时曾引发万人空巷,它的主题曲《长江之歌》至今仍广为传唱。此外,还有《神州风采》《祖国各地》等常态性纪实类电视栏目的出现,实现了祖国美景与观众的“定期约会”。当时,冰心、萧军等著名作家七八十岁高龄仍坚持在电视机前收看《祖国各地》和《话说长江》等纪实类作品,只为“领略伟大祖国的美丽山川”。

新世纪以来,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作为一种主流媒体纪录片的常见类型,一方面延续了改革开放后的人文主义气质,另一方面更加凸显思想性和历史意识。《敦煌》《故宫》《茶马古道》 《再说长江》《美丽中国》《森林之歌》《大秦岭》等纪录片作品,以系列化大片为主要形态,站位更加高远、制作更加精良,也更具国际化视野。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视角看,这些纪录片大多从历史和文化视野观照中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其背后映射的是一个复兴中的民族渴望从广袤厚重的地理场域和灿烂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汲取精神动力的自觉意识和主动姿态。

新时代至今,国产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创作显现出更加多样的气象和格局,手法也更为纯熟。如《鸟瞰中国》 《航拍中国》 《极致中国》 《大太平洋》 《蔚蓝之境》等,上天入地下海,将观众的视野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五大道》 《大黄山》 《长江之恋》等作品,不仅仅是对地方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的描绘,还有关于更加深邃厚重的人文底蕴的阐释;《天山脚下》《第三极》 《极地》则注重对特定地理空间中蕴藏的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的洞悉,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拥有最朴素且最动人的力量,让人萌生对这片热土的向往;此外,还有《中国影像方志》《走遍中国》《远方的家》等系列纪录片节目和栏目,深入中国各地,弥漫着数不尽的文化乡愁;《自然的力量》《水下中国》《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等聚焦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描绘中国的自然和生态美景,传递和谐共生的思想,也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地理,一定意义上是个有价值和归属感的概念。多个聚居在特定地理空间的民族,其自身身份的建构过程也往往包含了一种集体归属感的形成,这种归属感凝结了共有的目标、信仰和认同。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的活动影像,以记录真实为目的,虽然这种“真实”是带有强烈主体认知色彩的,但在“眼见为实”的视觉说服逻辑下,具有超越其他媒介的独特说服力,并诉诸于认同建构。

美国人类学家温迪·J·达比在其著作《风景与认同:英国民族与阶级地理》中认为,“风景是认同形成的场所”。用影像观照祖国大地山河,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民族自豪与爱国之情融合进祖国的千里沃野中,展现祖国的江山如画,展现风景背后的文化内涵、人文情怀、民族情感和共同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一种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觉意识,增强人们的身份和精神认同与归属。这种通过影像来涵化民众,使得大众通过对于国家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的认知和认同,形成一种身份认同,继而达到一种民族认同,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国纪录片民族性与主体性的彰显。

越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刻,就越需要凝聚人心,形成复兴的精神伟力。中国浩瀚无垠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是中国纪录片进行民族身份认同建构和爱国主义表达最为丰富的符号系统。而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展现的丰富自然景观、历史人文遗迹,也让它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承担着国际人文交流、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责任。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师、博士后)

原标题:用影像观照祖国大地山河 ——从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三季谈起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