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人物

刘洋:心中若有爱 处处可芬芳

作者:记者:高越 尚新英 2133 发布时间:2017-12-28

刘洋老师,2008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同年来到中国传媒大学,成为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师。她担任班主任工作已经超过7年,即使在怀孕产子期间也坚守在岗位上,现任16级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方向)班主任,曾荣获09—10学年度“校优秀班主任”。今年,刘老师又获得了“中央三台奖优秀班主任”提名。“这是对我和同学们努力的认可和肯定”。刘洋老师对记者说。


初识:细腻温柔的知心姐姐

“第一次见到老师是开学报到,她穿着一袭长裙,笑起来眼睛自然弯成一条缝,像神仙姐姐一样。”初次见面,刘洋老师的曼妙形象就在16文编班同学郑雪如心中定格了。同样,在刘老师眼中,她的孩子们都是“高颜值、高智商、高情商”的俊男美女。

生活中,刘老师像一位“知心姐姐”,会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动态,线上线下交流、不经意流露的感受她都会记在心里,给予回应。“记得一次有位同学发朋友圈说想家了,过了不到十分钟,班群里就有了老师的消息:‘掐指一算,也不远了,同学们再坚持坚持。’同时附上了放假时间。当时就觉得特别温暖。”一位同学笑着回忆。刘老师的生日是六一,个性也如孩子一样开朗、活泼,给同学们以“康总”“小杰”的亲昵称呼。不论健身还是出游,只要学生能参与进来,她总忘不了招呼大家一起。

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已经把刘老师当作“闺蜜”,类似减肥、恋爱的话题都会一起讨论,她也积极帮大家出谋划策,并分享自己的经历。在刘老师的带领下,16文编班的“人情味儿”越来越浓。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班级公众号,遇到有同学过生日,就会收到一条专属的生日祝福。大家参与校内外活动,如广院之春、风采之星,以及班集体的团建、班聚等活动也会在公众平台有所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学记忆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


学生参与风采之星晚会工作


谈及自己与同学亲密关系,刘老师眼中闪着光芒:“喜欢一件事就不会感到厌倦。作为班主任,和孩子们在一起,经常与他们交流,注入了新鲜血液,自己也变得年轻了,特别开心。”

大学的要务是学习

相比快节奏、高强度的中学时光,大学学习更多是学生自主,氛围相对轻松,加之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翘课”“缺课”便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而按时上课是学生的本分,也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

为了保证课堂出勤,刘老师多管齐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她专门建立了“考勤微信群”,责任落实到人,由班委负责一门课程,在上课前拍一张清晰合影上传至群内,详细统计出勤、缺勤、请假、迟到、早退情况。无论社团还是勤工俭学,均不应与课堂冲突。如确有要事,需要向班主任和辅导员书面请假,报上级同意后,方可批准。无故旷课一次,扣除综合测评成绩15分。同时,刘老师还常与任课老师沟通,将日常考勤纳入到期末评价范畴。这种近乎“强制性”的规定,让大家逐渐实现了从“要我来”向“我要来”“我得来”转变。在刘老师看来,“从一开始养成了不懈怠的习惯,才能在未来几年越走越远。”

课前考勤

刘洋老师跟记者谈到,大学班主任尤其要重视对同学们的专业课指导。在宏观层面,她经常召开主题班会,介绍培养方案的设计初衷和期待目标,让大家知道未来几年“为何学”“学什么”。刘老师说:“从一开始对自己的专业全面认识,有的放矢,就不会那么迷茫了。”在此同时,刘老师也会根据每一个同学的具体特点、优点,提供一些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的建议,帮助他们形成学习生涯规划,据此制定远期和近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