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高晓虹

姓名

高晓虹

出生年月

1956年10月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民族

性 别

最后学历 
(学位)

研究生 
(硕士)

授予 
单位

北京广播学院

授予时间

1991年

参加工作时间

1975年6月

高校教龄

26年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行政职务

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

高晓虹教授相关资料

一、个人简历


  高晓虹,1982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先后获得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多年来,她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理论与实践、电视节目制作的教学与研究。2007年,她主讲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她所负责的科研项目“面向21世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在2005年获得国家级奖项: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她的主要著作有:《世界电视之窗》、《电视广告谋划》、《电视新闻摄影与编辑》等。 
  多年来,她一直担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广播电视专业委员会会长,她先后被聘为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7年5月,她被聘为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副会长,2007年她分别担任了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评委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经济节目奖的评委。2008年她被全国人大常委会聘为“200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好新闻”评委以及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电教片“红星奖”评委。 
  从教26年来,她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8年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奖教金;2001年被评为北京高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评为北京高教系统“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7年在全国“十佳百优理论人才”评选中获“百优理论人才”称号、荣获第五届“北京电视十佳工作者”荣誉称号。她所带领的团队在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学团队。

 

 

二、名师心得


  转眼间,在大学的讲坛上已经度过了26个春秋,许多美好的记忆象音符、象诗句汇聚成今天这篇普通教师的心得体会。 
  高兴的一天。2007年的教师节是令我难忘的一天,我被全校同学以网络投票的方式评为“感动中传十佳教师”,这是纯民间的投票,是千百位我叫不出名字的同学的选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不记名的回报”。

  有成就感的一天。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天。眼见得,四年前的黄毛丫头已出落得婷婷玉立、恬静文雅,一脸青春痘的淘气包儿们也变得彬彬有礼、帅气十足了,开口闭口少不了专业辞汇,谈起话来满腹经纶。这时,我不禁慨叹,大学的塑造力量太强大了!而这股合力中也有自己的一份付出。

  爱在每一天。做一名教师,要爱学生,从心底深处爱他们,欣赏他们的聪明、才智、甚至小把戏,赞赏他们做事的态度、方法以及幽默的谈吐,发现他们的特点、优点和与众不同之处,鼓励他们有创意的想法和大胆的尝试,关心他们遇到的烦恼和困难,原谅他们的莽撞、失误甚至小错误,及时指出和纠正不良倾向。营造健康的氛围,建立平等的对话,教师的关爱会使学生们茁壮成长。

  享受的一天。大学教师要讲好每一堂课,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为了上好课,我努力搜集各种最新资料,提炼疏理重要的观点,合理设计互动环节,掌握好上课的节奏。力争在50分钟的时间里讲一堂内涵丰富、张弛有度、节奏跌宕起伏的课。每当课后,同学们真诚地告诉我:“老师,听你的课是一种享受”,我会被这句话陶醉,一整天的心情都是愉快的。

  努力的每一天。当大学老师,不坐班,每天的时间由自己支配,看起来悠闲自在,其实,每一天都不敢怠慢和松懈,甚至没有上班下班、没有节假日,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备课和搞科研。大学教师要关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注重科研,投身科研,把科研的最新成果注入日常的教学中。教学和科研都要紧密结合新闻工作的实际,从实践中升华理论又用于指导实际。 
  大学教师就是在每一天的努力中渡过的。

  欣慰的一天,2007年12月26日,我被聘为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颁奖嘉宾,当轮到我上台颁发奖杯和证书时,从不同方向传来轻声的呼唤“高老师”,我寻着声音望过去,看到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张三、李四,我欣喜地叫着他们的名字,这么多的学生获得中国广播电视界的最高奖,我自豪极了!我由衷地从心底里发出感慨:当老师真好!!

 

 

三、名师寄语


  寄语同志:谁像花圃园丁,辛苦耕耘;谁像蜡炬成灰,甘于奉献;谁像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神圣崇高;这就是教师的真实写照。 
  寄语后辈:当上了教师,就踏上了一条学无止境的征程,要学会享受学习;当上了教师,就肩负着塑造人、塑造未来的使命,要学会享受工作。 
  寄语学生:青春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爱情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珍惜这一切! 
       时间是宝贵的,知识是宝贵的,友情是宝贵的,经历是宝贵的,珍惜这一切!

 

 

四、名师名言


  教师是平凡的,教师的知识无价,教师的付出无形。 
  教师是无私的,奉献出全部的知识不图回报,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不求索取。 
  岁月消磨了教师的姓名和音容,唯有知识永远融化在学生的血液中,流存在人类的繁衍中。

 

 

五、名师先进事迹

 

高晓虹:传道授业馨香留

  在第2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好用的足球竞彩app高晓虹教授喜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作为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教授在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同时领导学院上下锐意进取,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验手段、设施建设、国内外联系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与创新,她所带领的团队也在教学等相关的评选中多次获奖。她常说:岁月可以消磨教师的姓名和音容,知识却将永远融化进学生的血液中。

(一)潜心教学,着力创新 
  高晓虹教授主讲的课程包括 “电视编导”、“影视艺术观念”、“摄影与编辑”、“电视广告艺术”、“电视新闻概论”、“电视制作”、“电视画面编辑”等课程。尽管站在讲台前的经历已经长达26年,高晓虹教授在每次上课前的备课仍然是严谨而细致的, 广泛搜集最新资料,从多个角度认真研读,合理设计互动环节,掌握好上课的节奏,课后与其他优秀老师交流切磋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2007年,她主讲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她每学年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课时量常常位居前列。 
  在教学中,她注重采用符合电视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投影仪、电脑、DVD、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展示图片,播放电视节目、多媒体作品,讲授与演示并用,讲求教学的艺术。在授课中采取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并积极促成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探讨专业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业界创作前沿,从优秀的电视作品中汲取新颖的创作观念,带领学生以专业化标准赏析与评价电视节目,并从多种角度展开分析和讨论。此外,她还带领学生对近期学术期刊、研讨会的各种学术观点进行疏理、归纳、剖析。在这种开放式的、多元性的解读与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到电视节目当前的创作观念和创新思路,给与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借鉴,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辨能力。 
  在教学中,她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传授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她的倡导和支持下,电视与新闻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创作平台:学校有线电视台校园电视新闻节目采制与播出、《电视人》杂志、《电视人》报社;“半夏的纪念”和“一分钟影像”大赛等等。学院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内外气氛活跃,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7年的教师节,高晓虹教授被全校同学以网络投票的方式评为“感动中传十佳教师”,这是纯民间的网络投票,更是千百位同学用心投出的选票,他们用自己的一票回报了自己的老师。

(二)质量第一,国际视野 
  在学生培养中,高晓虹教授始终坚持“学生质量第一”的原则。为了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她的带领下,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的放矢的措施:在本科生的日常教学中,保持英语、写作、影视精品赏析、作品创作与评析、理论学习五条线持续不断,以突出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 
  她一直坚持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这种精神也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使电视与新闻学院充满了勃勃生机,各项工作有序、规范。根据多年从事高校评估的《广东教育科学研究》的统计和评比,进入新世纪以来,电视与新闻学院所属的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等本科专业连续多年综合排名位于全国前列。2007年,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电视新闻导论》被列入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她所带领的团队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团队。 
  高晓虹教授作为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在办学治学方面积极探索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办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思考。作为新闻教育工作者,高晓虹教授先后赴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高等学校和电视媒体讲授电视理论和实务课程;作为电视与新闻学院的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她多次派遣中青年教师去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访问进修,同时还请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西北大学的学者、美国知名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资深记者、英国西敏斯大学、法国巴黎二大的学者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她提出来的培养方针是“基础厚,专业强,外语优”。因此,她特别注重学生的外语学习和训练,以适应未来电视跨国传播对学生多种语言能力的需要,积极鼓励学生更多接触国外先进的专业知识,并为学生创造了许多接触世界的机会,如组织学生赴欧美参加艺术节及多种交流活动,带领学生参加国外高校的夏季学院,丰富和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

(三)科研攻坚,成果斐然 
  电视行业是一个迅猛发展不断变化的新兴行业,电视新闻学的研究和讲授,是富有挑战性的,需要不断地进修学习,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高晓虹在教学之余,积极开展学术研究,陆续出版了《电视新闻摄影与编辑》、《电视写作》、《电视广告谋划》和《世界电视之窗》等多本著作,并发表多篇论文。 
  作为学者,高晓虹教授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要研究课题包括“中西方电视广告与文化的比较” 、“电视经济报道学”、“‘一国两制’政体构建下的两岸关系发展变化及对台湾广播电视传播策略研究”、“电视节目视听元素的和谐美”、“面向21世纪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研究”,“从经验到观念——中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发展比较”的研究。特别是“面向21世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荣获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严肃公正,以身作则 
  身为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教授非常注重学院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保持与发扬,她个人以身作则,一贯秉承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体现在学院工作的许多环节,不管是日常工作,还是紧急时刻。以2003年北京遭遇“非典”为例,在这一特殊时期,高晓虹教授始终坚持在学校抗击“非典”工作的第一线,带领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共渡难关。在承担教育部委托制作的高等学校抗击“非典”的系列电视专题片──《校园真情》的过程中,她作为摄制组的领头人,全程指导了所有11个选题的采访摄制,在抗击“非典”最严峻的时刻出色完成了任务。2003年5月1日至5月5日,《校园真情》电视专题片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部作品当年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理想杯”大奖。。 
  从教26年来,高晓虹教授在教学与管理岗位上不断开拓、进取,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8年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奖教金; 2001年被评为北京高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评为北京高教系统“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7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百佳理论工作者”、“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家”。她所带领的团队在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团队。

 

六、所属专业领域、学校文字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等高层次传媒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中国专门培养信息传播人才的最高学府。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大陆最早开展广播电视专业教学与科研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五十多年来,一批批在国内广播电视教学领域、研究前沿久负盛名的资深教授和知名学者,在这里辛勤耕耘,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引领着国内同专业的发展,并对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该校始建于1954年9月,原名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设13个学院,38个系,开设了71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4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48个,71个学士专业。现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一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传播学。2006年,“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中心” 被批准为北京市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增列为国家级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4000人,其中本科生近115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500人,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教授、学者。专任教师847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占50%,好用的足球竞彩app还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等。在2007年开始的质量工程建设中,好用的足球竞彩app的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两个专业被列入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电视新闻导论》被批准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高晓虹教授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广播电视编导与广播电视新闻学。这一专业是适应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21世纪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

  五十年来,此专业以向中国的广播电视业界输送专门人才为己任,以关注和推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为宗旨,以建立和发展中国的广播电视理论为目标,筚路蓝缕,春华秋实,不断发展壮大。

 

七、名师风采

   

      作为嘉宾出席研讨会 主持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一周年研讨会

        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五十周年庆典并作发言

 

在广西电视台讲课


 

          课堂授课


为广电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在“法国百年经典记录片论坛”上发言

 

赴法国巴黎二大交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