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半个多世纪“斯瓦希里语”的“中国故事”

作者:樊攀、魏梦佳 841 发布时间:2018-08-31


  一份情:斯语让非洲成为第二故乡

  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推进越来越多中资企业会将市场开拓的步伐迈进非洲这就急需大量懂语言、善交流的新生力量把中国发展的经验传递到非洲

  “我的第一故乡是温州,第二故乡是非洲。”与斯语有着近60年缘分的陈元猛说,语言让中非人民的距离变得更近。从陈元猛到句腾宇,斯语让这群中国人和非洲拥有了难以割舍的感情联系,让非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第二故乡。

  在桑给巴尔医疗队工作时,陈元猛总会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教授医生们斯语。“看病前用斯语打一声招呼,一下子就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再用几句斯语问询病情,诊病时间会大为缩短,无形中也提高了医疗队在当地人心中的知名度与信任感。”

  “语言互通的背后,反映的是国家间在历史、语言、环境等方面的理解和交流。”韩梅举例说,中国人常说“如雨后春笋般”,可非洲人不吃笋,但有谚语“如雨后蘑菇般”,“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对应,让非洲老百姓更容易理解。”

  在非工作10多年的胡博认为,现在不少非洲人对中国还比较陌生,“当地农村老百姓对中国功夫非常崇拜和痴迷,认为中国人都会飞檐走壁,经常会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跑到我们营地,要求学习中国功夫。”

  在他看来,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能跟当地人用他们最熟悉的语言交流,“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借助斯语,在跟非洲百姓和官员打交道时,胡博总会聊一些关于中国的话题,为他们释疑解惑。“我们所到之地,都给当地人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中国人是有素质,有理想,勤奋并且好学的。”

  胡博认为,随着中非交流合作朝纵深发展,交往日益密切,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推进,越来越多中资企业会将市场开拓的步伐迈进非洲,这就急需大量懂语言、善交流的新生力量,把中国发展的经验传递到非洲。“只有更多善于沟通、懂得沟通的斯语人才不断涌入,中非友谊的纽带才能更加牢固。”他说。

  句腾宇希望,自己在毕业后能继续深造,将来做些和斯语相关的工作。“我是误打误撞选了斯语,原本打算入学后转专业,但却被其魅力所吸引。”她说,“过去我从没想过会和非洲发生联系,但现在却爱上非洲,那里百姓热情、草原很美……”

  今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在京召开,这将是中非深化友好合作的又一契机。韩梅对这次会议充满了期待。她认为,非洲国家拥有很强的发展意愿,也看到了中国这些年的发展经验,愿意向中国学习并结合自身实际去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未来中非互利共赢的效果一定会更明显,会给两国的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斯瓦希里语是我一生的事业。”谈到未来,陈元猛说,“过去,中非友谊之桥由我们这一代搭建、加固,将来我希望能由更多年轻人继续添砖加瓦!这其中,培养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优秀斯语人才将在中非合作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高越,王伊妮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曹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