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今日推荐

彭文祥:新实践呼唤新美学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 2017-06-05 ??作者:彭文祥 浏览量:96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广应用,当代中国的文艺生态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在文艺生态发展形势、趋势的研判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都有深刻的阐述。这些阐述不仅准确而富有深远意义,也给艺术研究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相比以往电子文化与印刷文化的分野,互联网时代的美学和艺术实践呈现出更深广、更剧烈的嬗变。甚至,基于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媒介的特质及其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我们可以也完全有必要将受其作用而在艺术生产方式上呈现出新形态、新特征、新规律的艺术样式冠之以“传媒艺术”的新命名。而所谓“新”,从生态变化的大视阈中来考量,有多层次、多方面的表现。择要说来,第一,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思维和存在方式,以及审美趣味、价值理想等。第二,在艺术活动的领域,互联网思维和影响无远弗届。按逻辑地划分大致有三种情形:一是一些传统艺术样式在传播、接受等方面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比如,书法、摄影、绘画、戏曲、好用的足球竞彩app等;二是“互联网+”改变着一些传统艺术样式的创作、传播、接受、批评和再生产等机制,比如电影、电视剧、电视文艺、广播文艺等;三是在“网络文艺”的总名下,一些新的艺术样式得以诞生且方兴未艾,比如网络小说、网络剧、网络好用的足球竞彩app、微电影、网络动漫、网络综艺等。其中,后两种情形所涉及的艺术样式可重新归结到“传媒艺术”的范围。第三,如果说互联网对上述第一种情形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形式”上,那么,对后两种情形的作用则深入到了“质”的层面。其显著表征有两方面:一是在传媒艺术实践中,“五要素”(媒介、世界、艺术家、作品、欣赏者)的意涵,以及它们内在关联的“二元关系”、“三元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实践中的嬗变不是发生在某个环节和局部,而是渗透到创作、作品、传播、营销、接受、批评、再生产、创新、教育,以及审美感知、艺术本质和功能、产业链等艺术活动的所有环节和全局。
    “嬗变”与“应变”一体两面。如果说,实践的嬗变业已发生,并在转型、聚合、创新的复杂情境中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改变、重塑着自身的结构和规定性的话,艺术研究的“应变”则面临两个迫切的任务:一是“总结”,即概括传媒艺术实践的新经验、新形态、新特征、新规律;二是“重塑”,即在审美话语“传统-现代”的交汇、冲突、过渡中,改变某种“失语”或“理论空转”的尴尬、错位和焦虑,重建话语的美学阐释能力与活力,乃至有别于传统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开启传媒艺术美学的新视野、新维度。就学理性、创新性的美学研究而言,作为一个紧迫的时代性课题,这不仅因为互联网成为了终结诸多传统生产方式、生产部门的杀手,也不仅因为它是催生新的艺术样式的温床,是新型生态业态迅速生长、不断变化组合的新空间,还因为实践正严峻地“倒逼”着我们对纷繁复杂的变化作出系统深入的描述、思考与辨析。其间,“实践的现状和趋向”、“范式嬗变与美学阐释”、“理论反思和价值辨析”是递进且必不可少的三个层面,并在立足中国语境、笼括国际大势的同时,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方法描述和勾勒艺术实践的精神地形图,切实回到实践变动的现实场域、回到审美话语发生与发展的具体环节,进而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以一种创新的力量审视其间的分离与关联、转折与断裂,透视那些发展的脉络、那些不断更新的动力所标示的趋向。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党委书记兼副学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杨佳文)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